10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羅馬與意大利總理倫齊舉行會談後共同會見記者。(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中國日報網10月16日電(遠達)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歐期間,外媒熱議中國擴大對歐洲投資,歐元區外圍國家受益,並稱這種現象為第二個“馬歇爾計劃”,認為中國投資的歷史性轉變正在切斷戰後歐洲形成的某些關係。
  法國團結與進步黨網站10月14日報道稱,脫離了布魯塞爾的束縛,歐洲借助中國恢復經濟增長。中國總理李克強在訪問德國的兩天里提出了圍繞新絲綢之路的大範圍合作,不只與最大的經貿合作伙伴德國,而是與整個歐洲進行合作。中歐貿易現今已達每天12億歐元,而李克強指出這個數字還將增長。
  德國外長施耐因邁爾在講話中引用了17世紀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的話。在1697年的《中國新事萃編》一書中,萊布尼茨提出了中德在哲學、天文學、文獻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合作的宏大計劃,以幫助整個歐亞大陸實現發展,這正是今天新絲綢之路和金磚國家崛起將會帶來的。
  《金融時報》推出了“中歐新絲綢之路”專題,著力探討中國資本在歐洲的擴張和抱負,15日發表最新報道。
  近幾個月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洲的道路“鋪上了厚厚的現金”。中國投資者在歐洲大陸各地收購資產,從獲批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建造並運營集裝箱碼頭,到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收購葡萄牙電力公司20%的股權,以及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公司收購泰晤士水務 9%的股份。
  保守派智庫美國傳統基金會表示,歐元區外圍國家正在受益於部分交易,意大利今年在重大合同方面收穫最大,總共簽署了價值近35億歐元的合同。
  這種現象被稱為第二個“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的開端。花旗集團歐洲大陸主席路易吉·德韋基表示,中國投資的歷史性轉變正在切斷戰後歐洲形成的某些關係。
  政府官員和外交官們認為,這種方法上的轉變一定程度上是必要之舉,但他們表示,這也反映出歐洲對全球經濟實力平衡變化做出的回應。
  “馬歇爾計劃”在二戰後支持了對歐洲,尤其是意大利的投資。德韋基表示,這種平衡隨著歐元區危機和美國資本逃離而發生了改變。“它擾亂了歐洲各國政府,尤其是意大利和美國的歷史聯繫。因此他們將目光投向東方,並向中國開放以便分散風險。”
  (編輯:周鳳梅)
  延伸閱讀:  (原標題:外媒:中國擴大對歐洲投資令美歐關係發生改變 - 中文國際 - 中國日報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jovxwwnrp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